前情提要:想了很久要用什麼方式來寫音樂史,又不想拉拉雜雜說故事,所以用大綱條列式、及問答題的方式來複習吧!有其他需要的,或覺得看不懂的,都歡迎提出來,我們一起討論喔!
中古時期音樂史(約十二世紀以前)
一 、音樂的起源:最早的弦樂器為手琴( Lyra );最早的管樂器為Aulos,為豎笛(又稱黑管)的前身。
二、早期音樂理論,是由希臘的四音音階開始的。四音音階為下行級進的音階形式,共有三種,分別為Dorian(全音-全音-半音,如mi-re-do-si,及la-sol-fa-mi)、Phrygian(全音-半音-全音,如re-do-si-la,及sol-fa-mi-re)、Lydian(半音-全音-全音,如do-si-la-sol,及fa-mi-re-do)。將兩組相同的四音音階接在一起,將會得到新的八音音階,也就是俗稱的希臘調式(如Dorian調為:mi-re-do-si la-sol-fa-mi)。
三、葛麗果聖歌( Gregorian Chant ):西元六世紀末,教宗葛麗果一世將當代的禮儀歌曲重新編整,而奠定了此天主教最具代表性的歌曲集。其歌曲亦可稱為平歌或素歌( Plain song或plainchant )。其記譜法使用紐姆譜( Neumatic Notation ),歌詞只用拉丁文,音樂結構為單音音樂,採教會調式,後代作曲家莫札特、白遼士( Berlioz )、聖桑( Saint-Sean懶得打法文啦~)皆有採用其中歌調做為樂曲的主題。
四、教會調式:共有八式,分為正格及變格,每調有主音及末音。正格調每調的第五音稱為主音,遇 si 則要讓位至 do ,因為 si 不可以為主音。變格調的主音由正格調的主音上數至第六音,一樣要避開 si 音。正變格有相同的末音,為正格的第一音。
教會調式 |
調名 調式 |
Dorian: re-mi-fa-sol-la-si-do-re |
Hypodorian: la-si-do-re-mi-fa-sol-la |
Phrygian: mi-fa-sol-la-si-do-re-mi |
Hypophrygian: si-do-re-mi-fa-sol-la-si |
Lidian: fa-sol-la-si-do-re-mi-fa |
Hypolydian: do-re-mi-fa-sol-la-si-do |
Mixolydian: sol-la-si-do-re-mi-fa-so |
Hypomixolydian: re-mi-fa-sol-la-si-do-re |
五、教會儀式--彌撒:彌撒可分為普通彌撒曲及安魂彌撒曲兩種。普通彌撒曲又可分特有部分以及常用部分,特有部分隨場合及需要而有所變化,常用部分則固定為垂憐曲(Kyrie)、光榮頌(Gloria)、信經(Credo)、歡呼歌(Sanctus)及羔羊讚(Agnus Dei)。安魂彌撒曲是將特有部分及常用部分混在一起使用的曲子,但因具有悲傷的性質,故捨棄光榮頌及信經不用。
六、記譜法:
1. 字譜法--胡克白(Hucbald)神父提倡使用,以A-G代表Do-Si,未為當時所接受。後來奧多(Odo of Cluny)將A因改回代表La,此法便為之奠定,一直沿用至今。之後桂多‧達賴左再將高低音以大小寫字母區分。
2. 紐姆譜( Neuma )--以符號代表音型音高的一種記譜法。以點、線、面形成的符號,表示旋律進行的方向以及節奏,有時會加入一些文字表示特定的意思。(下為紐姆譜圖示,西洋音樂史與風格,大陸書店出版,劉志明 著)


3. 線譜--源自於義大利,為了抄寫歌詞的美觀畫上的第一條線,之後有人將那條線代表F音,接著有人加入了第二條代表C音的線,最後慢慢演變成今日的五線譜。十二世紀時葛麗果聖歌所使用的系統為四線譜。
七、桂多‧達賴左( Guido d'Arezzo )的貢獻
1. 將四線譜成功推廣使用
2. 創始六弦音階
3. 決定音階上開始六個音的名稱:ut - re - mi - fa - sol - la
4. 發明手示音階圖來簡化六弦音階的學習
6. 使用半音階變化音,導致『虛構音樂』( Musica Ficta )
八、六弦音階( Hexachrod ):由六個音所組成,包含五個全音和一個半音。調子限用C、F、G三種,C調稱為自然六弦音階( Hexachord naturale ),G調稱為本位 si 六弦音階( Hexachord durum ),F調稱為降 si 六弦音階( Hexachord molle )。
九、手示音階圖(桂多的手):桂多將音依照音高排列,一個一個寫在左手指節上,在教學時以又手指某個位置,學生就需唱出該位置所代表的音。
十、虛構音樂( Musica Ficta ):在六弦音階上出現的降 si 音變化,使音階不再限於自然音階的範疇,因此稱有這種變化的樂音為『虛構音樂』。
十一、民間音樂的發展,在十二世紀出現兩種新的曲式,分別為『輪旋曲( Rondellus )』和『康都曲( Conductus )』,主要都是重複樂曲片段,但置換歌詞的作品。輪旋曲多有兩段詞( A和B ),兩段曲( a和b );AabAB( 小寫表示曲同詞異,大寫表示曲詞皆同 )。早期康都曲為單音音樂,後演變為三聲部,各聲部進行節奏常常相同,因此具有和弦的效果。兩者皆採用拉丁文歌詞。
十二、俗樂在各國的發展:
1. 法國遊唱詩人:始於十一世紀末,南方稱為Troubadour,北方稱為Trovére,多為上流社會人物,使用當地方言進行創作及演出。
2. 德國愛情歌手及名歌手:愛情歌手( Minnesingers )出現於十二到十四世紀,也多為貴族和騎士,創作題材廣泛。典型曲式為AAB,前兩段A段為兩個詩節同一旋律,最後一段B段為新的旋律。名歌手( Meistersingers )出現於愛情歌手之後,約於十五、十六世紀興盛。名歌手多為中層階級的人,其音樂依照嚴謹規則創作,曲式多為分段式。華格納樂劇『紐倫堡的名歌手』中的主角-Hans Sachs就是此時期當紅的名歌手之一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