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半場曲目第一首是普羅高菲夫灰姑娘選曲,選自作品第九十七號的前四首小品,標題分別是『春神』、『夏仙』、『秋神』、『冬仙』( Fairy Spring, Fairy Summer, Fairy Autumn, Fairy Winter ),原來是一組為了『灰姑娘』芭蕾舞劇所作的管弦樂作品,後來由作曲家本人將之改編為鋼琴作品,共有十首小品。老奶奶的普羅高菲夫風格纖細但十分優雅,與她彈奏蕭邦時的厚重音色截然不同,而是以指尖輕輕挑起鍵盤的那種清脆音色,頗具法式風格,整組小品聽起來十分輕鬆悅耳,著實讓大家舒緩了上半場沈重曲目帶來的壓力。這首小品演出後,老奶奶回到後台,大概只喝口水吧,馬上又出來演奏了。
第二首演奏曲目為蕭邦敘事曲第一號( Ballade No. 1, Op.23, G minor ),一開始的Largo序奏並不會特別慢,而是一音一音平均穩定的隨著旋律爬行,音色柔軟的讓我感受到樂句的深情。接下來的Moderato才真的讓我再度感受到慢.慢...慢......。老奶奶很仔細的處理蕭邦的不和諧增四度,以及嘆息音程,每一音都表現出它們獨特的地位與意義,而不只是帶過去而已,A段第二主題之前,有一串十六分音符的裝飾奏,在她的慢速度處理之下,好似乘在雲端的夢囈虛幻。第二主題漸漸加速,但仍是不太快,這一段感覺她彈得很輕盈,不像彈詼諧曲的厚實。B段又出現那種如夢似幻的美好景象,奇怪的是,明明她的速度很慢,但卻感覺剛剛好,很能讓人享受每一個音帶來的舒適感,有時樂句的尾端幾乎慢到快要停頓下來了,但下一個樂句又如排山倒海的浪潮般撲過來,推陳的樂句句法頗有層次感。令我驚訝的是,八度的B段主題在她手裡感覺很輕鬆,我聽說史蘭倩絲卡的手很小,看她的矮小身材,推估她的手應該真的蠻小的,但是很多大音程的段落她都彈的得心應手,這也許是給小手的練琴者一個很好的借鏡,其實手小也有很多的練習方式的!中間的舞曲段落也是輕快精緻,速度較快,整段一氣呵成很是暢快。到了最後一段Presto con fuoco,也許是開始有許多大和弦,老奶奶彈的速度頂多只有Allegro,但是她扎實的指力彈出的厚實和弦,再加上舞曲風格,讓許多人忍不住跟著一起搖頭晃腦的打節奏。整段Coda處於極度高昂的興奮中,彈到一半,突然聽到鋼琴發出『啪』的一聲,大家都有點嚇一跳,老奶奶也抬頭望了一眼琴弦,但樂曲毫無間斷,一直準確的繼續下去。整曲在明亮燦爛的八度反行音階中結束,老奶奶彈完最後一個音習慣性的將手高舉畫圓攤放在座椅的兩側。這首實在是彈的很讚,整體處理非常細膩,樂曲本身的多種風貌也一一呈現,再加上視覺上戲劇性的結束方式,許多人忍不住大力鼓掌叫好!!老奶奶起身敬禮,我看到她順手撫了下琴弦,似乎有弦被彈斷了?這個疑問還沒有答案,性急的老奶奶又坐了下去,繼續下一曲目--第二號敘事曲( Op.38, F major )。
第二號敘事曲在演奏者與鋼琴的對話中展開,看似容易的第一段其實很難掌握和聲與旋律的平衡,奶奶仍是以一貫的中等速度穩定緩和的前進,給人甜美單純的音樂色彩。這首作品是蕭邦寫給舒曼的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,此曲也有舒曼那種自說自話、情緒性的特質,兩段主題好似舒曼的兩種性格,一個寧靜安和,一個狂爆激烈,更特別的是以F大調開始,卻結束在a小調上!!極快板段落在奶奶手裡一樣只有給人快版的感受,但是龐大的張力讓人精神為之振奮!一次又一次的強大力量,讓樂句高潮一波接一波,這一段有許多複雜的音型結構,我覺得踏板還是有點太多,有些地方很精彩但是被踏板遮蓋住清晰的音色。回到靜謐的第一主題,這一次的主題柔情中帶點滄桑,中間的附點節奏在緩速進行下顯得平靜,哀愁的帶出第二次的第二主題,之後進入高潮疊起的Coda,一樣是以穩定的速度,厚重的力量演出,非常細心的處理內聲部,尤其在內聲部有增音程或半音程出現的地方,更可以感受到她的用心。強大的結束段主題一再重複,將主題推至最高潮後頓時跌落,嘎然停止---接著,哀傷的主題在A小調上呈現,微弱的結束,彷彿無力再鬥的困獸......。曲終全場安靜無聲,大家好像摒住氣不敢呼吸似的,被那一股濃厚的哀愁所淹沒,居然都忘了拍手@_@!!然後,老奶奶隨即彈起下一曲目 f@_@"!!!第三號敘事曲( Op.47, Ab major )的反行主題一出現,氣氛突然自感傷的秋幻化為初春,透明的音色散發著初春陽光和煦的暖意。
第三號敘事曲具有明朗的特質,老奶奶演奏起來有種活潑喜悅的感覺,有別於她的其他蕭邦之厚重感,這一曲很多地方她使用明亮乾淨的音色,反行主題結構使得整曲織度富有立體感,很多地方都聽得到旋律的對話。中段低音部音階在過多的踏板回音下,呈現隆隆悶炮之感,除此之外,我還蠻喜歡老奶奶的第三號敘事曲風格,感覺上乾淨單純,沒有過多的情緒壓力,在簡潔明亮的四個大和弦後結束,老奶奶又出現招牌的畫半圓攤手的結束動作,立刻贏得滿堂彩。這次的滿堂彩不只是讚賞她在音樂結構的細心處理,更是驚嘆於他過人的體力與耐力---三首敘事曲一氣呵成!天哪!要我彈一首恐怕都氣喘吁吁了,人家八十歲,一次三首~真的是太厲害了~ Orz。
休息片刻,今晚最後一首曲目--第四號敘事曲( Op.52, F minor )登場。在流水般的序奏後,緊接著扣人心弦的第一主題。在增減音程的來回磨娑下,心彷彿一下被揪緊一下又被放開,既典雅又憂愁的旋律一直讓人忍不住嘆息。第二次主題伴隨著細碎的內聲部小音符出現,老奶奶著重內聲部的特色在此又重現,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和諧與不和諧音程的平衡,以及內聲部、外聲部各自的旋律線條;還繼續保持著豐富又清晰的織度。不斷重複的主題每次出現都有不同音響效果,時而暴躁,時而柔弱。裝飾奏的處理也是沈穩的慢慢將每個音壓到底,毫無一般『裝飾』的細碎感。在最後的四個結束和弦後,招牌結束動作又立刻引起了滿堂彩,這次還加上了幾個站立鼓掌的人。我用力的鼓掌,想要將我心中的感動傳達給台上的演奏者,謝謝他帶給我一個這麼不同的夜晚。群眾的鼓譟久久不止,老奶奶進出了兩次後,出來輕輕一揮手示意『好啦好啦,我彈就是了。』
安可曲為蕭邦E小調圓舞曲遺作,出乎意料的,這首曲子充分的展示『乾淨』的特質,有著乾淨的音色、乾淨的踏板、乾淨的樂句結構處理,樂曲本身就非常討喜,在她的演繹之下,更具單純美麗的質感。曲畢,貪心的觀眾仍是不願散去,癡心的鼓掌到紅了雙手。老奶奶又被群眾的熱情給感化,又出來輕揮手,坐下彈起李斯特改編的帕格尼尼練習曲第一首E大調。這首一出,又是嚇了我一跳。非常平均的十六分音符跳音,非常華麗的音量表現,中段非常奇特的樂句表現。中段本是一串的十六分音符加上兩個八分節奏,但是老奶奶卻戲謔的在八分音符後暫停,多休息了半拍@@?!不知道是故意的還是想凸顯活潑的樂曲性格,總之這個段落的樂句處理非常的特別。整場音樂會本來覺得老奶奶技巧有些褪色,但是聽到這一首曲子,我直覺的反應是,老奶奶在向大家炫耀她的技巧呢!這一首一分鐘的短曲真的不簡單,有練過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吧!
第二首安可曲終後,任憑觀眾怎麼貪戀,怎麼呼喊,老奶奶應該是累了,出來點頭致意就不再演出了,我真的很想再多聽她彈,但朋友說:『算了,她都八十歲了,多彈兩首已經夠累了,放過她吧!』也是,能夠聽到她的封琴音樂會已經足夠了,我還在奢望什麼呢?